- 汽車電池行業面臨重新洗牌
- 電動汽車生產電池的企業將迎來挑戰
- 到2020年,全球電動汽車行業總體規模將達3000億美元
- 電池生產商的總投資將在200億美元到300億美元之間
電動汽車生產電池的企業似乎即將迎來一輪優勝劣汰,各國政府為促進這一新興產業競相提供補貼的做法,可能導致該行業2015年前出現供過于求的局面。
普華永道旗下柏亞天咨詢駐馬薩諸塞州負責全球電動汽車事務的合伙人哈茲梅說,利用未來生產汽車的數量計算一下電池的需求量,就可以明顯看到,2014年、2015年左右將出現產能過剩。
自2008年和2009年經濟衰退以來,美國政府向電動汽車行業投入資金約50億美元,以保證美國汽車行業不在國際競爭中落于人后。其中24億美元計劃投入到電池項目中。
歐洲和亞洲的政府,特別是中國政府也在激勵電動汽車行業。中國準備用10年時間向替代性汽車技術投入150億美元,韓國已通過“電池2020” 項目,承諾投入125億美元。
柏亞天預計,到2020年,全球電動汽車行業的總體規模將達到3000億美元,其中電池生產商可能占500億美元。哈茲梅估計,這段時期電池生產商的總投資將在200億美元到300億美元之間。
雖然今天的裝機產能仍然遠遠低于到2020年時的需求,但隨著生產開始發力,已經公布的產能投資將遠遠超過汽車生產商預計的需求量。不難想見,不是每一家公司都會在這種產能過剩的局面下得以幸存。
SB LiMotive公司發言人呂格海默說,2015年到2020年之間,電池生產商將會減少到個位數。
SB LiMotive是德國汽車供應商博世公司和韓國三星SDI共同成立的合資公司,其計劃在2013年開始生產電動汽車電池。
隨著最近這波投資浪潮中的工廠陸續投產,產能過剩問題將在2015年左右變得非常突出。哈茲梅說,由于技術仍在不斷發展之中,人們現在變得更加謹慎,不希望過早用第一代產品充斥市場。
法國汽車制造商雷諾公司最近決定將巴黎以西的一家電池制造廠的開工時間推遲兩年至2014年。雷諾公司與其日本姊妹公司日產汽車投資40億歐元(約合57.6億美元),成為全球量產電動車的領軍企業。